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寒旱区水利工程教师团队

发布者:唐凯发布时间:2023-09-15浏览次数:216

扎根天山南北 献身边疆水利

水利工程专业诞生于1952年,寒旱区水利工程教师团队由侍克斌教授于1996年组建,27年来,团队潜心治学、薪火相传、砥砺奋进,谱写了无悔的华丽篇章,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和新疆创新研究群体等。主要事迹如下:

1.心有大爱、赓续传承,边疆治水显担当

团队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农大“红色基因”,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兴水兴疆为己任,潜心钻研、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建设了一支扎根新疆、服务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侍克斌教授从教41年来,多次婉拒发达地区高校调动和企业高薪聘用,一心扑在水利教育科研上,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13名,其中78名学生在新疆水利一线工作,获评正高职称32人、省部级以上奖励16人次、自治区优秀硕博士论文6篇。团队成员周金龙教授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自愿到新疆工作,潜心育人39年,培养了42名博(硕)士研究生,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荣誉。在单人骕、凤家骥、周著等老教授的传帮带下,侍克斌教授带领团队获全国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46项。团队继承和发扬了“严谨、求真、奉献、创新”的优秀师德师风。

2、潜心问道、为人师表,匠心施教育人才

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所有教授立足教学一线,共开设120余门本硕课程,将“扎根边疆、屯垦戍边、传承红色基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程内容,建立了《水工建筑物》等水利工程课程群思政案例库15门,完成每年约5万学时的教学任务。经过润物无声的教育,培养了近3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水利学子,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150名,研究生1800余名,为新疆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农大力量”,实现了三全育人。探索了“智慧+、创新+、专业+”传统水利工科专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自治区教学名师2位、自治区教学能手3位。近5年,获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14项;《工程制图》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国家水利类专业规划教材13部;12位教师获全国授课及教学创新竞赛奖;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3.攻坚克难、彰显特色,科技创新攀高峰

团队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寒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工程建设领域,持续攻关,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创新构建了干旱区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科学指导了新疆水资源利用及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率先设计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第一座溢流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引领了坝工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形成了多沙河流引水排沙系列技术,成功解决了水沙分离的世界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78级毕业生邓铭江于2017年获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近5年来,团队成员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省部级52项,已发表EI/SCI论文104篇,授权专利/软著52/件,出版专著18部,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1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极大地推动了寒旱区水利工程科技的进步。

4.需求导向、持续创新,服务水利铸辉煌

团队积极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新疆高沥青心墙坝建设关键技术、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高地温高地应力高海拔寒冷区超长隧洞建设关键技术等成功应用于四川红鱼洞水库、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50多项重点水利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近50亿元。新疆累积建设的600余座水库,均有本团队专家及毕业生的参与。建立了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3个、科普教育基地2个,自治区专家志愿服务团10个,举办技术培训120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00余名,10万余名农牧民增收1000余元/·年。

5.凝心聚力、勇毅前行,胡杨精神守边疆

团队负责人侍克斌教授是高等教育协会水利工程教指委委员,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新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培养出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马英杰、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领军人才林丽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创新水利人才。团队成员5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高工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团队人员学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制定了“青年教师拔尖培养计划”,选送了22名青年教师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交流。团队赓续前辈教书育人、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斗志诠释了胡杨精神,已成为引领西北水利工程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