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博士后流动站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 8 月设站,依托我校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建设,近年来共申获建设经费5200万元设有 1 名工作人员,设施设备齐全的科研工作室 2 截至目前招收博士后人员 18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10 主要研究方向有:干旱内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防灾减灾、干旱区地下水流系统过程与水质演化、灌区高效节水与农田水盐调控技术、当地材料坝设计理论与新型水工材料应用技术水沙运动理论与多沙河流引水防沙技术。分别于 2015 年、2018 年、2020 年评为自治区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在站博士后紧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水利行业战略发展需求,以解决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新疆水利行业卡脖子关键问题为靶向,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内陆干旱区水循环过程与生态保护修复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智慧管理高新材料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高山区多沙河流引水枢纽设计优化高寒旱区水利水电工程新材料与施工技术研发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水利科技创新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流动站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合作导师
水利工程滴灌农田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技术研究收集新疆近十几年滴灌农田试验成果,通过利用HYDRUS建立长期连作滴灌农田地下水、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并预测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分析滴灌农田根际土壤盐分累积特征和水盐平衡状态,建立节水灌溉条件下抑盐洗盐技术模式和土壤次生盐渍化预警和防治技术,提出基于节水安全灌溉技术的滴灌农田排盐模式。马英杰
区域地下水水质演化研究区域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综合应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地球化学作用,揭示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验证地下水补给来源、径流途径、排泄方式。周金龙
区域地下水无机、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土样品采集和测试,选取无机、有机的特征污染物,通过室内静态实验、渗流柱模拟实验研究揭示特征污染物在地下水、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建立特征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模型,预报特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原生高砷、高氟地下水中砷、氟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借助野外调查、测试分析及数据分析技术等,结合地质、地貌特点,,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氟、砷的来源,总结影响两者富集的因素,对地下水氟、砷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富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干旱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与地下水补给排泄研究平原区(局部地下水流系统补给区)降水及灌溉入渗补给研究。重点研究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及其不同部位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渗补给过程、机理及补给量;不同微地貌、不同土地利用和灌溉条件等因素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吴彬杨鹏年
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的地下水排泄研究。地下水溢出带和低平原区的潜水蒸发排泄过程、积盐规律研究和蒸发量确定方法(如人工溴示踪等)研究;不同级次水流系统排泄区地下水(泉、泄流和开采井)的补给来源与途径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流域水文过程及防灾减灾在寒区融雪径流产汇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径流模拟与水文预报方面的研究;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产汇流过程影响机理,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参数化及尺度效应分析,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水文极值影响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洪旱灾害评估。穆振侠
长距离输水管道水锤特性研究通过系列实验对不同材料的管道产生的水锤压力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材料的管道产生的水锤压力与传统水锤公式计算结果存在的差异性,得到关阀时间及阀门开度对水锤压力大小的影响规律,着重分析管道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并揭示阀门底部流态对直接水锤压力的影响机理,为不同材料管道水锤压力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李琳
河流泥沙工程处理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排沙漏斗溢流悬板结构形式及和悬板的支撑系统,为其应用于多沙河流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中高含沙且含细颗粒为主的泥沙处理提供设计依据和运行指导。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可望为解决高浓度细颗粒固液两相流高效率低能耗的水力分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李琳